欢迎访问 十渡旅游网www.shidu.cn北京房山十渡风景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区,为您提供全面的十渡旅游攻略十渡农家院十渡一日游十渡二日游

十渡民俗旅游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及发展建议(2004年)

编辑整理:十渡旅游网旅游热线:010-61346396更新时间:2010/12/28热度:

本文作者: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耿红莉,杨永杰,秦志红

为了研究北京市山区民俗旅游业管理现状,提出新形势下促进北京市山区民俗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建议,2004年7月中旬,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市山区民俗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十渡镇的民俗旅游进行了初步调查,对民俗旅游业的开发与管理问题,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十渡镇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

房山区十渡镇位十北京西南,共有4050户,11 772人。1999年,该镇被北京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旅游专业镇、市级风景名胜区,被国家计委批准为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区。镇政府所在地十渡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被人们誉为“北方奇景”、“人间仙境”,1986年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近年来,十渡镇因地制宜,找准定位,依托十渡风景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全镇民俗旅游取得了较大成效:2002年,十渡镇接待游客124. 3万人次,民俗旅游业收入达到1. 2亿元。尽管受到“非典”影响,2003年接待游客仍达到35. 6万人次,民俗旅游收入达到2 468. 7万元。2004年仅“五一”黄金周期间该镇就接待游客28万人次,民俗旅游收入达2 000多万元。截至2004年3月,全镇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产业的农户达2 380户,占全镇总农户的62%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为300户。民俗旅游业已成为十渡镇的支柱产业,民俗旅游经济初具规模。除了西庄村以外,十渡镇还建成了西河、西关上、新村、五合、前头港、六渡、七渡、八渡、九渡、十渡等15个民俗旅游专业村,其中九渡村和西庄村被评为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

和北京市其他山区民俗旅游业发展历程类似,十渡镇的民俗旅游业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行为到政府引导的过程。以十渡镇所辖西庄村为例,该村是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位于十渡风景名胜区中心地带,背倚龙山天然翠屏,东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西烈士陵园,交通便利,京源铁路十渡火车站坐落在村北,村南有直通野三坡的十平公路,村前有拒马河流过。村庄内房屋布局整齐,街道宽敞整洁,绿树成荫。独特的风景,幽雅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为西庄村发展民俗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990年开始,一些头脑灵活的西庄村民从十渡的旅游热中看到了商机,他们利用十渡火车站的便利交通,从北京南站主动招揽游客,收取比较低的费用,提供具有农家特色的住宿条件。这种自发的经济行为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的西庄村,很快产生了相对可观的经济效益,村民们纷纷效仿,从事民俗旅游产业的户数和人数日趋增加。1995年开始,十渡镇政府对民俗旅游业进行了统一开发和管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庄村把发展民俗旅游业作为全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大造民俗旅游的声势,使村民认准了“吃旅游饭,念民俗经”的路子。2000年以来,西庄村民俗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民俗旅游业增收显著:2003年全村总收入866万元,其中民俗旅游收入718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82. 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560元.

二、十渡镇发展民俗旅游业的主要举措

目前,十渡镇“山上舍羊种草栽果,山下养鱼垂钓餐饮,田中精种观光采摘,户中民俗住宿旅游”的民俗旅游富民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并基本建成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旅游区域经济体系。

(一)旅游立镇,统分结合,搞好规划协调,保障民俗旅游业有序发展。

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风景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1999一2010年)》中,十渡镇明确指出发展的战略思想首先是实施“旅游立镇、龙头带动”。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十渡镇政府进一步提出按照“精品带动、人才兴业、依法治旅、持续发展”的方针,规划建设好各民俗旅游专业村,要求各村因地制宜,搞好本村的民俗旅游具体规划,年限不得低于5年,各村制定的规划在通过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即可付诸实施。

目前,十渡镇部分民俗旅游专业村的规划工作已得到初步落实。突出体现在围绕游客吃、住、行和购物需求,各村积极进行了村容村貌改造,民俗旅游接待的硬件水平得到明显高。如为提高民俗旅游专业村的服务质量,西庄村修建了牌楼,美化了墙面,安装了路灯,新建旅游接待站一处。九渡村则建设新村,实行集体搭台,个人唱戏,集体投资45万元,保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畅通。西河村除了对每户补贴2 500元,动员20户农民对原房屋进行改造外,还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在公路边水渠内侧建砖垒花墙1 000米。并给小区以及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修建公共厕所两处。前头港村利用20余处搬迁农宅改造了20余家民俗旅游接待户,目前已正式接待游客。此外,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已经开发形成:如六渡村建成了以柿树为媒,以养鱼垂钓为乐,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的柿树烧烤园,入园12户。九渡村建成餐饮一条街,目前已初具规模,入区50户左右。

(二)严格治理,规范培训,利用行业协会引导民俗旅游业健康发展

为切实加强民俗旅游业管理,十渡镇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按照“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风景区实际,制定出台了《十渡风景区管理规定》(简称《规定》)。《规定》共十一章,108条,内容包括开发建设管理规定、对外宣传管理规定、资源保护、物价管理、食品卫生、户外广告、治安管理、文明规范服务等各个方面。依据《规定》,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狠抓了民俗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注重管理队伍、经营队伍、导游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开展了双文明之星、十小标兵户、星级民俗宴定点饭店等争创活动,出台了马业管理有关规定,举办了民俗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使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在景区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西庄村成立了民俗旅游服务中心,制定了章程及行业管理规定,对村内民俗旅游户实行内部管理和约束。服务中心为民俗旅游接待户统一办理营业执照,统一交纳管理费用。凡加入民俗旅游服务中心(协会)的成员,符合《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有关规定,经区农委、区旅游局审定合格,颁发“北京市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并按规定提前一次性交清全年的税收、管理费、体检费、培训费等费用共1 200元。服务中心的成立,一方面节省了民俗旅游接待户办理执照、缴纳税款的手续,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接待户之间不正当竟争、损害游客利益、自我管理松懈等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流量比较大的时-候,民俗旅游服务中心(协会)统筹安排,在协调各接待户之间游客数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美化环境,创造和谐空问,推动民俗旅游业持续发展

十渡景区投资800万元,狠抓景区园林景观建设。以点、线、片相结合,见缝插绿为原则,在公路两侧荒滩、荒地中大搞园林景观建设,目前已建成36处,500亩小园林,共栽植各类花卉、灌木46万株。结合园林小景观实施了中心景区2公里精品街打造工程,目前,300亩滩涂绿化,1 000亩春季造林和2 000亩的退耕还林、还果工程已经完成。此外,还投资1 200万元,全面实施马安水环境治理、十一渡滚水坝、六渡橡胶坝、拒马河道护坡美化等水体景观建设工程,新增水面 100万平方米,实现了景区渡渡有水面,渡渡有景观,渡渡有娱乐项目的目标。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鲜鱼繁育基地和市水产总公司亚冷水鱼繁育中心两大龙头,实行“特色养殖、实施科技抢滩、更新品种、领导市场”,到目前为止,全镇新增鱼池160个。以保护生态环境,依靠科技提高质量为目的,新建卧龙、六合、北石门、六渡等四个,共计80间羊舍的饲养羊小区,实现畜牧业和旅游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三) 加强合作,突出品牌特色,促进民俗旅游业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与房山区妇联共同建立了西庄村“青山野渡、巧姑靓嫂”旅游示范基地,统一挂牌,统一价格标准,统一服务行为,统一对外宣传,提高了民俗旅游的品牌知名度。二是加强与其他地区合作,组织人员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地进行十渡民俗旅游宣传活动。三是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狠抓“五一”、“十一”黄金周旅游促销工作。四是加强民俗旅游项目之间的合作,推出了十渡民俗旅游节系列活动。

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十渡镇民俗旅游业取得了较大成效,民俗旅游业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同时,民俗旅游的迅猛发展,给十渡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十渡镇由贫困山区向现代景区的转变,促进了十渡品牌效应的提升。

三、十渡镇民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投资民俗旅游业仍存有顾虑,低水平建设较为严重。近年来,十渡镇民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政府部门的积极扶持是分不开的。但是,农民本身的经营积极性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一部分农民由于资金约束,有心从事民俗旅游业却又担心其风险,持观望态度;还有一些农民想扩大经营规模,却由于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而暂时一搁浅。因此,目前十渡镇民俗旅游接待户的硬件设施配备多数达不到旅馆业的卫生、安全标准,低水平重复较多,高标准的硬件投入较少。

2.民俗旅游接待户经营者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课题组的调研发现,民俗旅游的经营模式基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经营者绝大多数是家庭主妇,且文化程度不高。此外,民俗旅游接待户一般没有固定的服务人员,旅游淡季时由家庭主妇负责接待,旅游旺季则请乡邻来帮忙,给与一定的经济报酬。因此,民俗旅游接待户的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服务内容单一,游客可参与项目少,特色不突出。十渡镇民俗旅游业发展到现在,服务项目基本停留在餐饮和住宿,其实质是山村家庭旅馆。游客一般白天观光旅游,晚上住在农户家中,吃“农家饭”,唱片拉OK,打牌。游客直接参与的农家活动少,民俗旅游的“文化”韵味很少,民俗旅游基本属于十渡自然风景区的附属,没有形成独特的民俗旅游项目吸引游客。

4.各村发展不平衡,沿河村发展快,山顶村发展慢。虽然十渡镇制定了《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风景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1999一2010年)》,并坚持统一开发、持续发展战略,对民俗旅游开发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但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约束,各村民俗旅游业发展仍存在差异。西庄、九渡、十渡等民俗村发展较快,其他民俗村发展较慢。因此,如何立足本村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突出山区特色进而实现山区民俗旅游业的均衡发展,是政府部门和各民俗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发展对策

1.充分调动农户发展民俗旅游的积极性。民俗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部门之间要协调沟通,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在办理营业执照、特行管理、资金扶持上应结合实际给农民提供最优惠的服务,为农户发展民俗旅游解除顾虑。镇村各级干部要向群众宣传发展民俗旅游的利益所在,最好能动员民俗旅游经营比较成功的农户现场报告,介绍经验。总之,政府要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支持、现场报告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民发展民俗旅游的积极性。

2.努力强化农户民俗旅游服务内涵。民俗旅游业服务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民俗旅游的整体印象。而从事民俗旅游业的经营者多数为农村主妇,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民俗旅游服务中心的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民俗旅游接待户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如邀请专家对民俗户进行民俗旅游接待礼节知识讲解,实训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的基本技能与技巧等;组织民俗接待户外出参观、学习、培训,从服务理念和操作技能上帮助农民提高民俗旅游接待水平,留住回头客。

3.有序开发体现民俗特色的民俗旅游新产品。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从当地自然资源特点出发,从民俗文化中提炼,发掘精华。在开发时一注意把握好以下原则:

(1)要把发展民俗旅游与建设自然风景区相结合。十渡的民俗旅游是依托十渡自然风景区发展起来的,因此,十渡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要注意保护好十渡自然风景区的生态环境,避免“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

(2)要把发展民俗旅游与建设农业观光园相结合。十渡镇地处山区,有许多天然的绿色农产品,可以适当开展农业观光和采摘,丰富民俗旅游的内涵。

(3)要把发展民俗旅游与当地民俗活动相结合。“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村庄有着不同的民俗,各村可将本村独具一格的民俗和农事活动,以展览或游客参与的形式展示给旅游者,让其了解本村的民俗文化。

4.全面落实民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民俗旅游要实现长期、有序发展,合理的规划必不可少。目前,十渡镇民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民俗村的具体规划正在逐步得到落实,但是,在此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制约。各村之间、各民俗户之间、行业协会与会员之间、旅游开发项目与当地农民利益之间,都可能存在利益冲突。负责民俗旅游的政府部门要正视这些矛盾的存在,把握好原则性,利用好灵活性,保证公平,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十渡镇民俗旅游业有步骤、规范化发展。

目前,北京市山区民俗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北京市7个山区区县(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共有316个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接待工作,从事民俗旅游接待服务工作的农业人口36 446人。民俗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609. 5万人次,民俗旅游收入6. 64亿元。民俗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为山区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房山区十渡镇民俗旅游业是北京市山区民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他山区区县发展民俗旅游业以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 上一条信息: 没有了
  • 下一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