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十渡旅游网www.shidu.cn北京房山十渡风景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区,为您提供全面的十渡旅游攻略十渡农家院十渡一日游十渡二日游

王老铺路的变迁

编辑整理:十渡旅游网旅游热线:010-61346396更新时间:2012/10/18热度:

山区的太阳落得早,夏天,刚过六点,太阳就落山了,在六渡供销社门前,还有不少人,这是王老铺村的村民在等进山的汽车。

一位中年男子粗声大气的向大伙炫耀着:“我今买了15块钱的菜。”“您买那么多菜不坏了?”“我家要打家具,请人了。”一位中年妇女提着网兜,告诉身旁的人:“今儿个下山没用多会儿工夫,要买的东西全买齐了。还到小姑子家串了会儿门。”她的网兜里装着一瓶乐果、一卷尼龙窗纱、一双新鞋,身边还有一口袋江米。另一位大叔也乐呵呵的说:“瞧我买的这三头猪仔,多喜人,花了60块钱。”……忽然,一位小伙子高声的嚷着:“来了,我们的汽车回来了。”大家的情绪更高涨了,纷纷拾掇着自己的东西,站起身来向山下眺望。不一会,一辆解放牌卡车开过来,停下了。“上车吧。”司机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伸出头,招呼着。很快人们上了车。“滴滴——”,汽车一拐弯,向着更高的山路驶去,向着王老铺驶去。

王老铺,位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十渡,241户人家,分13个小村,散落在方圆40里的山沟里,四周是陡峭的山峰,村北的最高峰海拔1000多米,在地图上叫王二玲,但村里人叫他望儿岭。

这里在1981年以前,通往外界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被山泉冲成的碎石路,另一条是世世代代翻山越岭踏成的小土路。离公社最近的一列到山下要翻过一座大山,走30多里小土路,最高峰王二岭,出山就更难了。

因为没有公路,山里进不去车,山外人管着叫“看不见圆的地方”,也就是指见不到车轮子。1970年,公社买了几台拖拉机,王老铺的小伙子、学生纷纷下山去看。“拖拉机啥样啊?”山里生、山里长的老太太也瞧瞧。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村里把一台拖拉机卸了,用5头小毛驴把零件驮上山,在组装起来,让山里人看。那天,村里就迎新娘似的,热闹极了,老太太们让儿孙扶着去瞧,回家念叨了好多天。

由于出村不方便,影响了生产,村民的生活也有许多困难。山里盛产柿子、红果、核桃、花椒。一到秋天,红红的山果、黄澄澄的柿子压弯了树枝,喜死个人,也愁死个人,怎么运出去呢?只能用小毛驴往山下驮,一次驮不了200斤,很多果子烂在山里。

王二岭的石头与山下不同,是指把厚的层层石板,这些石板是盖房的好材料,但也运不出去。这儿的妇女不敢多养猪,鸡,养多了没法卖。大夏天的,顺着山泉路把猪赶到山下,20头猪要死一般。离王二岭北60里有个煤窑,但村民们很少烧煤,只是在春节前赶上小毛驴,翻过两道山梁,走上两天两夜,驮回点煤,春节时烧上煤,图个新鲜。最担心的是得病,一般的赤脚医生要点药,扛着,万不得已猜到山下医院去看。路,山里人盼着有条公路!

1976年初,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要彻底改变山区交通不便的落后情况,做到公社、大队通汽车。由国家给予补助,公路部门给予技术指导,公社组织群众修建,要求在3~5年内,队队通汽车。在广大群众的努力下,经过王老铺的六石路也于1983年7月正式通车,公路由六渡弯弯曲曲绕山盘旋,直上最高峰王二岭,在往北直到石板台,沟通了房山原有的两条东西走向的公路。公路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山区的资源大门,又像一座金桥,连接了山里山外人的心。王老铺的喜事多了。

“穆家的四小子娶了山下的姑娘。”成了山里的新闻人物。在山外有句顺口溜:“有女不嫁王老铺,不是爬山就是出(出溜)。”山里的小伙子娶媳妇不容易,一般娶王二岭再往北的霞云岭山里的姑娘,而王老铺的姑娘常是外嫁。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穷困,不但山里的姑娘呆不住,就是山里的小伙也往外跑。1962年,山里就外流了180多人。因此秀莲嫁给山里人,就像金凤凰进了山沟沟,怎不引起村民的称赞呢?

如今的王老铺有了公路,1982年有实施了责任制,村民的生活逐渐改变了。公路通向煤窑,家家用上煤,妇女做饭在不烟熏火燎了。分了责任田、责任树,男人都大搞副业,妇女成了种田、养畜的主力。每年都养2-3头猪、十几只鸡,还有的户养羊。供销社的收购车每三个月上山一趟,收购猪、羊和蛋。秋季,成筐的柿子、红果、核桃装上汽车,运往山外。王二岭的20多户人家都成了石板专业户,起出的石板,用车运往山下,暗红色的石板,还远销国外市场。

山里的老太太见识少,一件事要叨念好几天。解放30年了,山里发生了不少新鲜事。60年代起,国家想山里供应大米、白面,村民吃上了白面饺子,如今,粗粮是调剂生活了。70年代,高压线拉近了山村,有了电,钢磨、碾米机、脱粒机,取代了人们繁重的体力劳动。如今,山里在看不见人推石磨压粮了。80年代修了公路,见到了汽车。这些新鲜事都被老太太议论过,他们感到自己这辈子有福气,开了眼。当然,也有一些老人看不惯的事儿,尤其是这几年,进山的人多了,他们发现姑娘、小伙子的穿着打扮也起了变化,尤其是姑娘,山里的老人爱穿布衣服,后来穿了涤卡、的确量。但这些姑娘还不知足,又穿了胸前打皱的灯笼袖的绸衣服,穿了皮鞋,而且还把头发烫的一个卷一个卷的,老太太们说像“羊羔毛”,真难看。他们认为:“现在有吃、有穿,日子挺好过,干吗那么破费呢?”

但随着生活的改善,人们手头的钱多了,年轻人爱美,爱打扮点儿老人们也就不在挑剔了。

穆泽的老爹妈,也像山里的老人一样,逐渐接受儿孙们的新思想。

穆泽花了4万多买了辆旧车,请了会开车的宋师傅,他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旧车修整一新。修车时,没见过机车的老母亲每天都过来围着车左右看。车修好后,老母亲乘车去了房山城,这对从未出过山的老太太来说,就是见大世面了。老太太回来逢人便说:“县城里可真大,有高楼,人可多啦,汽车可多啦。”一些从未见过车的老太太们也像穆老太一样,乘车出了山,有的去串亲戚,有的去看病。每次出山、进山、遇上山里人有事儿,都给捎个脚。山里人都亲切的称“我们的汽车”。

每天,六石公路上打车、自行车、拖拉机、汽车来来往往,幽静的山村可以见到车轮飞转,听到汽车鸣笛,还有乘车人一路的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