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十渡旅游网www.shidu.cn北京房山十渡风景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区,为您提供全面的十渡旅游攻略十渡农家院十渡一日游十渡二日游

希夷V30:东湖港归来不看山

编辑整理:十渡旅游网旅游热线:010-61346396更新时间:2012/4/8热度:

严格地说,东湖港在十渡之外,往十渡的途中甫入一渡,贱内说,凡渡有桥,十渡当有十桥。贱内平时说话十有九错,但这次一言即中。渡是渡口的意思,现在拒马河上看不见一个渡口,只剩下渡口这个名字了。依名推测,十渡这儿未有桥之前,过河必待船渡,故称渡口,十渡应当是十个渡口。还可以推测,渡口的形成原因有两条,一个是路经之地,必须有船渡过;二是有人烟,有人烟就有进出往来,出门临河,也必待有渡口。现在渡口都用桥梁代替,十渡就有了十座桥梁。这让人有点感叹,即使是现在的公路建设,也沿用了古人的通道,公路通过十渡,也就是在十个渡口绕来绕去。

东湖港是没有渡口的,它在十渡之外,从十渡再往上溯,就是东湖港。东湖港上接河北野三坡,下启十渡,在中间起着两处著名景点的桥梁作用。由于东湖港没有桥梁,可以推测,过去这儿也是没有渡口的。所以今天的公路在东湖港是不跨河的,只是开辟成了景点之后,河上拉起了一座铁索桥,可以方便游人由河的东岸到达河的西岸。至于东湖港名字的由来,我问了导游,回答的大意是说这儿过去是湖,由于水面宽阔,故称作湖,但为何名港,导游说不清楚,我观其胜状,像个水湾,过去这儿可能有货物吞吐之便,所以就叫港了。合称为湖港,所谓东者,应该是相对上游而言的, 如果理推,在上游应该还有一个西湖港,或西湖。

从河的南岸上了铁索桥,一面要欣赏对岸峭壁上的三个丹书大字东湖港,又要注意脚下铁索桥的晃荡,稍不注意,就可能人仰马翻。东湖港几个大字像是任政的笔迹,可能是集字而成的,又有点像北京中石所书,由书家看,介乎两人之间,也可能是地方名家手迹,存在就存在,没有必要详考。总的说,书法严整有度,可以配称这儿的风景。脚下的铁索桥横跨在河的两岸,全长不下两百米,用虎口粗的钢缆排列,上面铺有木板,桥面密不透风。人行桥上,不动自晃,左右摇摆相当厉害,这时候看两岸水影山色,上下起伏,煞有乐趣。但胆小者就顾不得这些了,随着索桥的晃动,得抓紧两边的栏杆缓行,或干脆蹲下,不能挪步。不过,索桥两边除了设有扶手外,也有网状保护,安全是绝对可以保证的。

下了铁索桥,就到了河的北岸。东湖港景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湖港的风景,一是山里的风景。进入山门之后,道路很平坦,中间稍显低洼,铺有卵石,山泉自上而下潺潺流过。导游说,若是夏天可以赤了脚涉水而上,既清凉,又可以做脚底按摩。这真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意,可惜时在深秋,只能想象夏日的快乐了。我问清泉从何而来,导游说自山上而来。我有点疑惑,好几个月没有下雨,怎么山泉还是如此充沛?是不是人工造成的?导游笑了起来,不置可否。

路边的山脊上立着一座石峰,约有数丈,直刺青天,上部有冠,又有马眼,整体看极似阳物,真是神工鬼斧。这就是元阳峰。元,无也,天地之初,一切源于无,阳,气也,周易所谓乾阳。导游说这元阳峰代表阳刚之气,有男性的壮美。天地混沌之时,渐有阳生,阳极而生阴,阴阳交合而生万物,于是有了品类之富,色彩之繁。在我国古代哲学,阳是第一性的,阴是从属的,在圣经里,阳也是第一性的,据载,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做成。过了元阳峰,向左望去,可见有一座山,雾色里略呈圆形,饱满柔润,山头有巨石一颗,一看就像是妇人胸脯,不妨叫它奶头山。但它不在东湖港的景区之内,只算是元阳峰一个衬景吧,不过,两景自然天成,有阴阳互济之妙。

这儿没有北京西山的红枫和黄栌,但深秋的火炬树非常鲜艳,还有青檩木满山皆是,青红相映,给山中充满了活力。导游说,原来这山里是没有火炬树的,为了点缀风景,火炬树是人工栽植的,青檩是这儿的土产,是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山沟里,山坡上都是青檩,多丛生,最大的树碗口来粗,团叶青绿,风来飒飒有声。青檩是上好的家具用木,其根部盘屈多结,是做根雕的好原料。这儿的青檩树保护得很好,除了修筑道路砍伐了一些外,基本上保持了山树的原貌,开发者也以青檩做广告,说这儿是青檩氧吧京西独有,至于青檩氧吧好在哪儿,糊涂文章。在几株青檩树下,时而看见几只松鼠蹦来跳去,并不怕人。

越往前行,山势越陡。到了三瀑叠翠,开始真正接触东湖港景区的精粹。在高高的崖壁上有一条瀑布飞漱其间,借着石壁的节奏形成三道银色的水龙,上下相叠,似续又断。如果是在夏天,激流垂直而下,当是何等的景观,壮士可以再豁胸襟,懦夫可以一扫俗怀。沿着壁立的崖脚拾级而上,援青檩,扪紫萝,攀上铁梯。铁梯搭在山腰,仰视青天,下临无地,老鹰就在身旁盘旋。噫吁哉,蜀道之难!人在梯上有如列子之御风,泠然善也。此时回看山下映镜石壁,全收眼底,而山底深潭,犹如一颗颗绿色的玛瑙,嵌在山沟。

转过铁梯即闻哗哗水声,原来到了泉之源头,泉水从一石罅中喷出,石罅垂直裂开,中间有一个小洞,洞口上方丛生荆棘杂草,恰如牝处。旁边的石壁上有三个漆书大字:女儿泉。解词说,游人至此饮一口女儿泉,身心俱爽。让人赞赏这泉名与解词的巧妙逼真,也让游人至此欲饮还罢。

过了女儿泉,再上爬就能看见天坑了。天坑像窍窿,三面环壁,一面敞开,天坑的上方岩石就在闭合之际,留下一线天光。一架铁梯盘旋而上,穿过穹顶,可达山巅。一般天坑都具有喀斯特地貌,但这处天坑似乎偶然形成,并不具有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必要条件。天坑的出口处青檩树上结满了红绸,彤红夺目,都是那些痴心人的许愿带。

导游说,爬上天坑顶,就到了这儿的最高处,可以遥看蜿蜒的拒马河两岸,还可以从另外一条山路下山。但我们觉得天色已晚,不宜再往上爬了,也觉得凡事应该留有余地,黄山归来不看山,长江归来不看水,真的看了黄山,看了长江之后,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也不是一种滋味吧。